索引号 000014349/2023-3703801 信息分类 规划计划
文号 发文日期
发布机构 是否有效
名称 黔东南州生态环境局2022年工作总结和2023年工作计划

黔东南州生态环境局2022年工作总结和2023年工作计划

来源: 黔东南州生态环境局 发布时间: 2022-12-15 16:38


一、2022年黔东南州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总结

2022黔东南生态环境局始终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贵州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严格按照省生态环境厅和黔东南州委 州政府工作要求坚持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推动党建与业务同频共振,全力推动黔东南州生态环境各方面工作,解决了一批突出生态环境问题,较好地完成了2022年目标任务。2022年预计,中心城市凯里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为99.1%,全州县级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为98.8%。全州县城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全州42个国控、省控地表水考核断面水质优良比例持续保持100%,其中纳入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水环境质量状况排名再创新高,前三季度位列全国地级市第二位,较上年同期提升3个位次。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100%,医疗废物100%安全收集处置。全州功能区声环境昼间和夜间监测点次达标率100%,辐射环境质量总体保持良好,生态环境安全总体稳定可控。

(一)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旗帜鲜明的讲政治

一是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我局党委切实将学习贯彻落实好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20221017日,组织开展重温历次党代会知识讲座暨主要领导专题党课,从历次党代会视角,解读党的二十大精神;20221123日,组织系统干部聆听州委宣讲团成员、州生态环境局党委书记、局长袁刚在全州生态环境系统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党员干部队伍中,持续掀起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的热潮。同时,组织召开局党委会议、支部学习研讨,集中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各项要求,正在谋划开展局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专题宣讲,做到持续跟进学、深入系统学、结合实际学,真正把学习收获转化为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思路举措,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奋力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

二是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研究制定《黔东南州生态环境局党委深化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推进班子能力建设的措施》,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严格落实“三个第一”制度,全力推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在全州生态环境系统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今年以来累计召开15次党委会(含专题会)传达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52/次,召开4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研讨会议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读书活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31/次,教育引导全局党员干部衷心拥护“两个确立”、忠诚践行“两个维护”。

三是坚持严格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切实担负起管党治党政治责任,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着力建设忠诚干净担当的生态环保队伍。印发实施《2022年全面从严治党工作要点》《全州生态环境系统改进作风、狠抓落实年暨作风大整顿·效能大提升工作实施方案》等系列文件,先后组织召开全州生态环境系统全面从严治党暨党风廉政警示教育工作会议、局党委研究机关党建及全面从严治党专题会议,专题会议研究部署相关工作,并邀请州纪委州监委派驻第八纪检监察组组长到会授课,确保全面从严治党工作部署到位、压力传导到位、责任落实到位。

四是坚持开展党风廉政政治监督。持续保持反腐政治定力,大力整治腐败问题和不正之风,以刀刃向内的勇气坚决革除工作上的腐败行为和作风上的顽瘴痼疾。召开警示教育大会1次,受教育人数450人次;开展集中警示教育1次,受教育人数40人次;开展日常考核和会风会纪情况通报各1次。紧盯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开展廉政风险排查,常态化开展监督检查。加强对重点风险岗位的廉政监督,持续推进干部约谈警示常态化,先后开展集体提醒谈话3次、涉及干部职工28人次。

(二)全力推动绿色低碳,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推进减污降碳治理以水泥、电力、玻璃等行业为重点,统筹开展减污降碳治理,全面完成15家企业碳排放核查报告编制。其中:水泥行业8家,玻璃行业2家,化工行业2家,钢铁行业1家,电力行业2家。完成省委2022年重大问题《关于林业碳汇开发和交易的探索实践》课题。推动剑河县林业碳汇项目试点,剑河县发行黔东南首张面额1700万元碳票,贵州银行黔东南州分行向剑河新盛林投公司碳汇交易项目授信流动资金贷款1000万元。开展全国低碳日宣传,印发宣传标语20条,制作宣传展板30张,发放宣传手册2万余册,开展低碳知识网络答题,充分营造低碳生活的良好氛围。

二是深化环评“放管服”,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保护的引领、优化和倒逼作用,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全州受理建设项目环评文件341个,审批通过218个(报告书19个,报告表199个),因建设项目选址不符合法定规划等原因不予审批126个(其中88个已通过指导调整建设项目及完善环评文件后通过审批);审查辐射安全行政许可106件、环评7件。全力服务好重大投资项目,提供从环评文件编制到审批的全过程服务保障,完成全州重大投资项目环评审批37个,开展环评预评估项目13个,积极参与解决卡脖子问题12批次,处理涉及环评审批问题421个。严格落实三线一单在规划编制、重大建设项目选址、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审查及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表)审批过程中的应用,切实推动三线一单落地应用。积极围绕落实优化营商环境要求,印发实施《黔东南州关于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制度实施方案》,日常监督管理检查、监督执法检查、专项检查和部门联合检查等生态环境领域的计划性检查全部通过贵州省“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平台抽取实施,切实减少对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干扰,减轻企业负担。

三是积极探索创新,全力推进清洁生产改造。以火电、建材等行业为重点,开展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2022年完成3家企业强制性清洁审查审核验收,10家企业正在按照序时进度推进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工作。积极探索创新清洁生产推行模式,组织台江经济开发区向生态环境部、国家发改委申报清洁生产审核创新试点项目。

(三)全面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不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一是狠抓督察整改落实,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全州涉及中央和省级历次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共反馈(交办)涉及我州问题372个、信访件838件,已整改问题317个、办结信访件810件,完成率分别为85.22%96.66%,余下未完成整改的问题和信访件共83个件,正在按序时进度稳步推进。其中: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典型案例指出黄平矿山问题的落裙坡矿区生态修复治理已完成99.20%,整改成效在西南督察局调研时给予了高度认可,总结形成的整改正面典型案例报中央督察办,整改成效宣传片已通过省生态环境厅微信公众号对外发布。第一轮中央督察及“回头看”共反馈涉及我州39个问题和289件信访件,目前已完成整改37个、287件,完成率分别达到94.87%99.31%。余下的2个问题和2件信访件。因问题重复,实有鱼洞河流域煤矿废水污染问题、黔东南州环保基础设施薄弱问题等2个问题,目前还在按时序要求推进整改中,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效。长江经济带历次警示片共披露涉及我州的问题6个,目前已整改完成3个(大猫山矿山、重安江大桥、岑巩久通),完成率50%省委督察及其“回头看”共向我州反馈30个问题、297件信访件,目前已整改完成25个、296件,完成率分别为83.33%99.67%2021年省级督察共向我州反馈34个方面问题,共281项任务,目前共完成整改任务248项;交办的69件信访件,已完成整改66件,完成率分别为88.26%95.65%2021年第二轮中央督察共反馈涉及我州16个问题(60条措施)和183件信访件,目前已完成整改4个问题(37条措施)、161件,完成率分别达到25%61.67%)、87.89%其中,2022年度应完成5个问题(思想认识问题、信访群众投诉办理问题、非法占用林地问题、绿色矿山问题、小水电监管问题,共含19条措施)、42条措施,已完成3个问题(思想认识问题、绿色矿山问题、小水电监管问题)、32条措施,完成率分别为60%76.20%;提前完成1个问题(借“探索利用市场化方式推进矿山生态修复”之名违法开采矿产资源问题)、5条措施(应于20231231日前完成)。

二是持续加强生态环境执法监管,有效遏制生态环境违法行为。深入开展“打非治违”“从严排查”“利剑2021-2025”等专项行动,强化“双随机、一公开”日常监管方式,围绕重点行业、重点区域和重点问题,建立生态环境系统监管网格295个,州县乡三级监管网格员522名,其中:黔东南州生态环境局5名县级领导包片,34名科级包县督导。全面推行“网格化”“三三制”等工作方法落实见效,有效遏制了一批生态环境违法行为。截至11月底,全州出动执法人员1.1万人次,检查企业4653家次,发现环境问题730个,推动问题整改706个,整改完成率为96.70%。接到省厅转办网络舆情18起办结18起,在网格化监管排查巡查中发现14起,排查重合率为78%。实施行政处罚89件,共处罚款530.6万元,实施限产停产1件,查封扣押5件,移送公安机关行政拘留4件,移送涉嫌环境违法犯罪2件。2022年,黔东南州生态环境系统开展跨省、省内跨州、州内等生态环境联合执法活动共18次,先后开展了与铜仁市的跨市州区域、与广西柳州市的跨省区域等联合执法行动。检查发现问题共41个,问题整改完成38个,整改完成率92.70%。开展联合水质采样监测1次,联合调查处理省内跨州非法处置固体废物案件1件。

三是深入打好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巩固全州环境空气质量。

聚焦城市空气质量管控,组织修编《中心城市轻中度污染天气应急管控方案》。重点推进柴油车污染防治、挥发性有机物监管。完成安装重型柴油车OBD系统1000套,非道路移动机械精准定位系统800套,完成362台柴油车、161台非道路移动机械尾气监督性检测,初步形成对黑烟车“天、地、人”一体监控系统。对全州62家企业开展挥发性有机物排放专项排查,开展15座加油站油气回收检测和83座加油站、凯里油库泄漏检测,获得中央专项资金130万元支持我州加油站挥发性有机气体泄漏检测能力建设。深入实施氮氧化物与PM2.5协同控制,争取中央专项资金1851万元开展麻江明达水泥超低排放改造,组织瑞安水泥、锦屏和泰水泥启动超低排放改造。

四是深入打好水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改善水环境质量。以饮用水源地保护、黑臭水体整治、考核监测断面水质为重点,推进水环境污染防治。调整优化施秉县甘溪乡黄金树等7个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完成3个中心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及26个县城集中式饮用水源2021年度环境状况调查评估,新增完成4个集中式饮用水源地规范化建设。完成2021年纳入省级清单的凯里市城市建成区2个黑臭水体整治,跟踪督促新增3处疑似黑臭水体整治工作。完成清水江、都柳江、㵲阳河干流91个入河排污口现场监测、溯源工作与黔南州、铜仁市签订了《㵲阳河流域联防联控联治合作协议》,与广西柳州市签订《广西柳州市、贵州黔东南州跨省(区)流域上下游突发水污染事件联防联控协作机制合作协议》,不断完善流域水环境保护协作机制。清单化、台账化、责任化统筹责任河流㵲阳河河长制年度目标任务落细落实,工作成效获得省级河长肯定表扬批示

五是深入打好土壤污染防治攻坚战,保持土壤环境质量稳定。持续推进农村环境整治,完成40个行政村环境整治;完成47套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提升改造;强化建设用地环境管理,完成对全州2022年度建筑工程许可证中涉及“一住两公”地块的复核工作,完成对34个地块的调查污染调查工作;持续开展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和严格管控工作。截至目前,全州实施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和严格管控面积39.98万亩(省级下达任务36万亩),占任务的111%(其中:安全利用类耕地36.45万亩,占任务的112%;严格管控类耕地3.53万亩,占任务的100%);全面强化对土壤重点单位监管和排查工作,动态更新土壤重点监管单位名录。组织开展“十四五”国家区域地下水环境质量考核点位的监督管理。

六是深入打好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攻坚战,推进资源化综合利用。完成18家危险废物经营单位、1913家废物产生单位、18家危险废物运输单位注册备案,全面落实危险废物申报登记、管理计划、转移联单等制度和信息化管理。积极推进贵州其亚铝业有限公司赤泥资源化综合利用和贵州天柱化工公司钡渣综合利用。长江经济带渣场和尾矿库的28个环境风险问题隐患,已完成整改26个,剩余2个正在按照时序推进整改中。全面完成省级下达的年度重金属减排任务。全力守护医疗废物的安全处置,2022111月,全州共产生和处置医疗废物3681.91吨,全部实现100%安全处置。开展危险废物专项整治,进一步强化生态环境风险意识、底线思维,进一步完善危险废物安全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体系。

七是深入打好生态环境风险防控攻坚战,及时化解生态环境安全隐患。深刻吸取六盘水市宏盛煤焦化有限公司因洗油泄漏衍生的环境污染事故惨痛教训,第一时间启动实施全州生态环境安全打非治违专项行动,实行县级领导分片包保工作机制,充分利用现场执法检查三三制工作法和网格化监管,全面排查全州范围内环境风险隐患问题,按照“预防为主、常备不懈”的方针,不断提升我州突发环境事件应急能力建设水平和防范化解生态环境安全隐患能力全州生态环境安全隐患687条(省厅督导指出184条、全州排查发现503条),其中:重大隐患6条(已整改6条),一般隐患681条(已整改676条),已整改682条,整改完成率99.27%,剩余5条正在按照时序整改中。切实抓实环境应急管理,全州完成企(事)业单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备案342家。完成了2022年度黔东南州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演练。扎实开展信访矛盾化解,2022年以来,我州共处理环境信访投诉件361件,其中:生态环境部转办2件(已全部办结),省厅转办7件(6件已办结),州信访局转办2件(已全部办结),全州自受理352件,现已办结338件,办结率93.62%,剩余14件正在按照时间节点办理中。

八是加强核与辐射安全隐患排查,确保核与辐射环境安全。制定实施《2022年度黔东南州辐射环境监测方案》,对全州16个县(市)开展辐射环境质量监测,布设点位96个,监测结果显示,全州辐射环境质量良好。加强电离辐射监管,全覆盖核技术利用单位、伴生放射性矿开发利用单位及废旧金属熔炼企业,对固定使用Ⅱ类以上放射源、移动使用放射源和射线装置以及电子辐照加速器单位重点全覆盖检查。从严开展防范化解辐射安全隐患排查,累计检查核技术利用单位447家次,发现一般隐患84条,已整改75条,整改完成率89.28%,剩余9条正在按照时序整改中,废旧放射源收贮率100%,未发生辐射安全事故。完成2022年省生态环境厅隐患排查反馈的2个问题整改,完成核安全文化宣贯和辐射工作人员上岗考核工作,完成2022年辐射事故应急演练和自评估,完成4家通讯企业通信基站环境保护备忘录核实工作,完成辐射监督性监测28家,保障辐射监测自动站正常运行,完成建立重点核技术利用单位“一企一档”28个,推行“一企一档”“一人一档”“一源一档”电子档案和纸质档案同步建立。依法严厉打击未批先建、未验先投、未落实“三同时”制度以及弄虚作假等违法犯罪行为,全年依法查处电磁辐射项目5个;核查输变电项目落实环境保护验收情况44个。

(四)大力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不断完善物种多样性

一是加强生态示范创建,推进“两山”转化。印发实施《黔东南州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创建工作计划》,完成镇远县㵲阳镇等11个乡镇、岑巩县客楼镇下寨村等55个村第六批州级生态示范创建命名授牌。指导雷山县完成2022省级“两山”实践创新基地申报,已通过省级审查公示待正式命名,指导麻江县编制国家级生态示范县创建规划,并通过省级专家评审。指导“黎从榕”桥头堡紧抓政策机遇,开展生态示范创建,启动从江县国家级“两山”示范基地创建,指导榕江县编制完成生态示范创建规划,黎平县正在开展前期资料收集。

二是加强生态保护监督,有效保护自然保护地。印发《黔东南州生态环境局黔东南州林业局关于做好自然保护地问题图斑整改销号等有关工作的提示函》(黔东南环函〔20224号)、《黔东南州林业局 黔东南州生态环境局关于强化自然保护地问题整改的提示函》等文件,督促和指导各县市各部门做好自然保护地问题整改销号有关工作。2017-2020年度228个图斑,已完成省级销号195个,完成率85.53%,已完成年度销号率不低于80%的目标任务;2021年度41个图斑,目前已完成省级销号30个,占比已完成73.17%%,已完成年度销号不低于50%的目标任务。  

三是加强生态多样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积极组织从江县参加《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COP15)第二阶段在加拿大蒙特利尔举办的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清洁美丽世界边会活动,向世界讲述山水相拥的农耕智慧(从江香禾糯)从江世代传承的农耕模式,既有效缓解了人地矛盾,为当地人们提供了丰富的绿色有机产品,又有效防止了环境污染,保护了生物多样性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美丽中国故事

(五)持续深化生态文明制度改革,推进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

一是加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积极开展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件办理工作,启动7件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件,已完成1件,6件正在办理中。督促全州2022年重点排污单位121家和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单位10家依法披露环境信息,完成110家企业环境信用评价工作。雷山县成功申报省级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县,编制完成《贵州省黔东南州雷山县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实施方案》,成功发布《黔东南州雷山县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报告》,经过核算,雷山县 2018 年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为 293.45 亿元,是当年 GDP 7.26倍。探索以碳汇补偿方式结案的检察公益诉讼,雷山县创新思维,与公诉方协商,提出以认购“碳汇”的方式开展替代性修复,形成全省首例破坏生态环境认购“碳汇”案。

二是强化生态环境治理支撑保障,确保生态环境保护落地见效。抢抓国发〔20222号文件、桥头堡政策重大机遇,已累计申报生态环保类项目75个,拟申报资金约14.1亿元,已入库项目52个,其中进入中央库项目11个,已获得项目25个累计专项资金1.64亿元;申报的5个供排水一体化捆绑项目,获投放生态环保基金1.89亿元,超额完成目标任务。积极推进监测能力提升建设,凯里、从江、天柱、岑巩、麻江、剑河、黄平等一批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站)取得检验检测机构资质,不断提升全州生态环境监测能力水平。建立健全生态环境系统例行新闻发布制度,例行召开季度生态环境新闻发布会,深入开展“六·五”世界环境日、全国低碳日、“贵州生态日”等主题宣传活动。组织环保设施开放活动9轮次累计线上线下参观14万人次。在全州营造浓厚全民生态环境保护的氛围。

(六)聚焦党建与业务融合,形成一批特色亮点工作

一是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形成工作合力。黔东南州生态环境局“四个深度融合”推动党建与业务同频共振,被中共黔东南州直机关工作委员会表扬为2022年州直机关党的建设和模范机关建设工作先进单位;2022124日,黔东南州生态环境局受生态环境部表彰为“三线一单”工作表现突出集体;2022127日,黔东南州生态环境保护科技中心应急技术科被生态环境部评为“2020-2021年生态环境信访工作中表现突出的集体”;2022331日,国家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对2021年度长江生态环境警示片披露的黔东南州岑巩县久通冶金有限公司生态环境违法问题整改序时进度、整改措施以及整改成效予以通报肯定;202276日,在生态环境部通报表扬的2021年度生态环境领域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方典型经验做法23个案例中,黔东南州水环境治理经验做法作为全省唯一典型经验被列入;2022829日,黔东南州被省政府作为生态环境保护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取得明显成效的地方予以督查激励通报;20221010日,黔东南州办理的王小佳等三人倾倒危险废物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被纳入贵州省2022年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改革典型案例;2022年,苗侗同胞用民族语言唱响环保主题歌曲《让中国更美丽》获省生态环境厅微信公众号发布并推送生态环境部,黔东南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十年成效《从这里看见美丽中国·黔东南州》宣传视频,获得生态环境部微信公众号发布。

二是“四个度”优化执法方式,着力提升执法监管服务效能。黔东南州生态环境局坚持执法与服务并重、监督与帮扶并举,围绕从严执法、数字执法、柔性执法、执法服务四个维度,着力提升执法的硬度、精度、力度和温度。今年以来,生态环境系统深入开展“打非治违”“从严排查”“利剑行动”等多项专项执法检查行动,查处了一批突出环境违法行为,极大地震慑打击了一批环境违法主体,亮出维护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权威的“硬”度。通过自动监控平台、排污许可证管理系统等“信息化”远程监管开展“非现场”巡查,采取无人机航查、查厂外、访群众、有奖举报等开展“非接触”式执法,配备了一批现场执法快速检测装备,提高了执法人员发现问题的精准度。今年以来,州生态环境系统始终坚持审慎包容的执法原则,对轻微环境违法立行立改免于处罚的共50余件,对3家企业及时改正了违法行为不予以行政处罚,减免罚金共计84万元,从严打击违法行为的同时彰显执法温度。为纾解企业发展中遇到的生态环境问题,组织实施了“强帮扶·促提升”监管服务专项行动,建立班子成员包保工作机制,对重点企业、重点问题、重点信访件和重大风险隐患进行“一对一”包保,通过执法服务活动,累计帮助企业发现生态环境问题729个,目前已指导整改完成705个。

二、存在的问题

全州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虽取得了一些成效,但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环境质量年度目标保控形势极其严峻。今年8月以来,我州出现连续高温干旱异常天气,加之受湖南、广西区域性臭氧污染影响,叠加本地污染源影响,造成我州持续出现大面积臭氧污染天气,已突破2022年省下达我州中心城市空气质量允许污染天数目标(全年允许污染2天,现已污染3天)。受持续高温干旱天气影响,因河水干涸致使部分断面水质出现异常波动,手工监测溶解氧部分断面个别月份未达到地表水Ⅱ类水质目标要求。                                                                                                                                                                                                                                                                                             

(二)中央、省委环境保护督察问题整改存在差距。部分县市对中央、省委环境保护督察整改的政治性、严肃性、重要性认识存在不全面不深刻现象,破解难点堵点问题落实“人、财、物”保障方面谋划不周思考不足执行不力,凸显解决重点难点环境问题能力不足视野不宽办法不多

(三)生态环境保护项目建设推进落实还有距离。因受疫情及前期手续的影响,部分生态环境保护项目建设进度及资金拨付率未达到目标要求。

三、2023年工作计划

2023年,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重点围绕中心城市凯里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为99%以上,县级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为97.50%以上,全州县城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全州42个国控省控地表水考核断面水质优良比例持续保持100%,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继续实现100%3个国家地下水考核点位水质保持基本稳定,医疗废物实现100%安全收集处置,全州功能区声环境昼间和夜间监测点次达标率100%,辐射环境质量总体保持良好,生态环境安全总体稳定可控的总体目标,全力推进黔东南州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一)进一步压紧压实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责任。按照既定整改目标、整改措施、整改标准、整改时限不折不扣深入推进问题整改工作落到实处。坚持属地党委政府主推主抓,充分发挥环委会(环委办)、整改领导小组(整改办)牵头抓总和综合协调作用,切实推动生态环境问题整改落地见效。进一步强化县市属地责任和行业主管责任的落地落实,压紧压实企业污染治理主体责任,确保生态环保突出问题整改真正做到真整改、真到位、真见效

(二)持续深入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一是全面开展应对气候变化。以火电、建材等行业为重点,统筹开展减污降碳深度治理,促进企业加快绿色低碳转型升级改造,完成国家、省下达的碳排放清单下降目标;推进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金属等重点行业企业碳排放年度核查;积极推进学校、社区、企业低碳试点示范创建。二是全力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严把两高项目准入关,全面推行清单管理、事前介入服务、全程跟踪服务、台账管理、三线一单”“预评估6项措施,优质服务重大项目建设;继续对重大开发区(产业园区)开展规划环评或跟踪评价。三是大力推进重大行业强制性清洁生产改造。以火电、化工、水泥等行业为重点,开展企业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

(三)全面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一是打好蓝天保卫战。制定实施空气质量全面改善、打赢蓝天保卫战、城市污染天气防控等配套实施方案,以PM2.5和臭氧污染防控为重点,打好城市污染天气管控、臭氧污染防治、柴油货车污染治理3个标志性战役。二是打好碧水保卫战。进一步巩固提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和保护,完成岑巩县思旸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环境综合整治项目、黎平县集中式饮用水水源等十一个千人以上水源地环境综合整治项目、锦屏县孟佰水库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施秉县翁塘水库、龙王庙、岔岗河及黄金树4个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生态环境整治等4个项目建设;持续推进长江保护修复,有序推进凯里市鱼洞河和麻江县摆沙河煤矿历史遗留酸性废水治理;印发州级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方案,深入推进清水江、都柳江和㵲阳河等流域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持续开展县级城市(凯里市)建成区城市黑臭水体排查整治,巩固整治成效;对标《贵州省美丽幸福河湖评定管理办法》要求,以三板溪水库、阳河为重点,创建美丽幸福河湖,确保水污染防治攻坚战向纵深推进。三是打好净土保卫战。因地制宜开展农村污水处理与资源化利用,建立健全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建管养护长效机制,按时完成年度行政村环境整治,深入开展农村黑臭水体排查整治工作;加强种养结合,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推进农用地土壤污染源头管控和安全利用,排查更新一批污染源整治清单;强化地下水污染协同防治,推动城镇集中式地下水型饮用水源补给区、化工园区、垃圾填埋场和危险废物处置场等区域地下水水环境状况调查评估。四是打好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推进赤泥、钡渣等大宗工业固体废物资源综合利用,不断提升全州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率;按时完成重点行业重点重金属污染物减排项目,推进相关园区和行业实施重金属污染治理;持续开展尾矿库、渣场环境风险问题和污染问题整治,有效化解尾矿库和渣场环境风险和污染问题;深入推进危险废物(含医疗废物)收集、处置、利用能力建设。五是打好生态环境风险防控攻坚战。完善环境风险隐患排查治理常态化监督管理机制,建立台账清单,实行隐患销号管理;抓好汛期、重要节假日等特殊时段的安全生产和环境风险防范;推进实施流域突发水污染事件南阳实践,河流“一河一图一策”环境应急响应。

(四)不断深入推进生态环境系统现代化治理。一是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实施生态环境治理能力提升工程,聚焦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重点改革措施,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市场化实现机制、生态补偿制度、排污权交易制度等改革工作;进一步推进地方生态环境法规建设,建立健全源头预防、过程控制、损害赔偿、责任追究的严密生态责任体系,用严格的法规和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加快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二是实施生态示范创建工程。以生态示范创建为抓手,推动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深入推进“黎从榕”等县(市)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市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等创建活动。三是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不断构建和完善天空地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推进生态环境监测站点向生态环境监测综合站点改造升级;开展重点流域、重点生态功能区、自然保护地等多层次生态保护评估;加快完善生物多样性监督执法制度,通过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绿盾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等专项行动,严肃查处危害生物多样性行为。

(五)全面加强生态环境项目资金管理围绕落实新国2号文件、“桥头堡”政策及“十四五”规划等精准谋划项目,建立完善水、大气、土壤、固废、农村、能力建设等污染防治领域的项目储备,择优申报并纳入项目库,提前做好环境治理保护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或项目设计批复、评审等前期准备工作,提高项目储备质量及能力。加强项目实施全过程管理,制定详细的时间表,以时间倒逼进度,保障各项工作任务的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