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000014349/2021-1268332 | 信息分类 | 审批前公示 |
文号 | 发文日期 | ||
发布机构 | 是否有效 | ||
名称 | 黔东南州生态环境局关于2021年05月17日拟作出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意见的公示(贵州省麻江县将军石高岭土矿(新建)项目) |
根据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审批程序的有关规定,经审查,我局拟对贵州省麻江县将军石高岭土矿(新建)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作出审批意见。为保证此次审查工作的严肃性和公正性,现将拟作出审批意见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基本情况予以公示,公示期:2021年5月17日-2021年5月21日(5个工作日)。
听证权利告知: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自公示起五日内申请人、利害关系人可对以下拟作出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意见要求听证。
联系电话:0855-3820021(黔东南州政务中心生态环境局窗口)
传 真:0855-8220791(黔东南州生态环境局)
通讯地址:凯里市凯开大道北侧畅达国际广场“市民之家”三楼
邮 编:556000
拟批准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建设项目
序号 |
项目名称 |
建设 地点 |
建设单位 |
环境影响评价机构 |
项目概况 |
主要环境影响及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 |
1 |
贵州省麻江县将军石高岭土矿(新建)项目 |
贵州省凯里市麻江县碧波镇 |
贵州省凯里城镇投资建设有限公司 |
贵州水绿蓝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
贵州省麻江县将军石高岭土矿(新建)项目总投资2100万元,项目占地面积2.5383平方公里,采用露天/地下开采方式,年开采高岭土20万吨。 |
一、施工期环境影响及保护措施 1、施工期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本项目施工期间施工机械、材料堆放、施工人员践踏、临时占地、弃土、弃渣等将破坏项目区域的植被和并造成水土流失,改变了土地的利用现状,导致动物现有栖息地的破坏,除少数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动物外,多数野生动物会采取趋避的方式远离施工区域。 施工过程挥洒的石灰和水泥,会对周围植物的生长带来直接影响。这些灰尘降落到植物的叶片上,会堵塞植物气孔,遮蔽植物叶片表面对光照的吸收,影响植物光合作用,长期影响有可能导致植物生长缓慢直至死亡。石灰和水泥若被雨水冲刷渗入地下,会导致土壤板结,影响植物根系对水分与矿物质的吸收。另外,原材料的堆放、车辆尾气的排放还会污染空气和土壤,从而间接影响植物的生长。 本项目施工期内主要建设工业场地及矿区的运输道路,施工期的建设将会使大面积的植被被践踏,道路修筑及生活区建筑物建筑会进行一定量的地基开挖等活动,因此,建设过程会造成一定的水土流失,但随着施工期的完成,道路路基填实,路面铺砂,生活区内设置一定的排水沟等,施工期的水土流失将会降至最低。 2、施工期大气环境影响分析 (1)扬尘 ①施工现场扬尘 场地平整等施工作业产生一定量的扬尘,属无组织排放,影响范围主要集中在施工作业点周边50m内,采取适当洒水、为施工人员配备防尘口罩等措施后影响较小。 ②散体材料扬尘 石灰和沙石等散体物质在运输过程中,极易引起粉尘污染,影响范围可达下风向150m(在下风向150m处,TSP污染仍然可能超过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的4倍之多),因此,对运输散体物质车辆必须严格管理,采用加盖蓬布或将物料洒水等措施进行防护。 石灰和水泥等散体材料堆场在风力作用下也易发生扬尘,其扬尘基本上集中在下风向50m的范围内,考虑到其扬尘对人体和植物的有害作用,施工期间散料存放时应做好防护工作。 (2)施工机械尾气 施工期车辆运输及施工机械将排放一定的废气,以NO2为主,由于施工机械尾气为无组织排放,且废气排放量少,施工场地空间较为开放,施工结束后影响也随之消失。 4、施工期水环境影响分析 (1)施工废水 项目施工废水主要为施工机械、运输车辆清洗等产生的废水,废水中主要含SS、石油类,SS一般浓度为1000~2000mg/L,产生量为3m3/d。在施工场地修建隔油沉淀池(规模3m3/d),施工废水经隔油沉淀池处理后于施工用水。 (2)施工生活污水 项目施工期工人均来自周边村寨居民,不设施工营地。施工人员约20人/d,施工人员用水定额为60L/(人·d)。产生的生活污水按用水量的80%计,则施工期产生的生活污水量为0.96m3/d,根据类比调查,污水水质为:SS为200mg/L、COD为220mg/L、BOD5为120mg/L、NH3-N为25mg/L,污染物产生源强初步估算为:SS约0.19kg/d、COD约0.21kg/d、BOD5约0.12kg/d、NH3-N约0.02kg/d。生活污水经旱厕收集,用于周边农用地施肥。 5、声环境影响分析 项目施工中使用的施工机械和运输车辆运行中会产生较强的噪声,施工机械主要包括推土机、装载机、挖掘机等。将军石村民点虽然在矿区红线范围内,但是距离最近的采矿区施工场地约130m,再加上山体、树林以及距离的衰减,本项目施工期对将军石村民点的影响较小。 6、固体废物影响分析 (1)生活垃圾 施工期施工人员20人,施工人员产生的生活垃圾产生量按1.0kg/人·d计,则生活垃圾产生量为0.02t/d。施工期的生活垃圾如不及时清理,在气温适宜的条件下会滋生蚊虫、产生恶臭、传播疾病。生活垃圾统一收集送环卫垃圾收集点。 (2)建筑垃圾 施工期建筑垃圾主要为施工废渣土及废弃的各种施工材料、水泥等包装材料、设备包装箱等废弃物,产生量约为20t,可回收利用部分经收集后送废品收购站,不能利用部分送政府指定地点堆放。 (3)土石方 根据业主提供资料,露天工业场地建设产生挖方15940m3,填方21254m3,填方大于挖方5314m3。地下开采各工业场地建设产生总挖方81840m3,总填方91264m3,填方大于挖方9424m3。 7、土壤环境影响分析 本项目施工期对土壤环境的影响可能来源于施工废水、施工设备漏油等,若不及时处理,可能会造成污染物直接进入土壤环境。 8、交通环境影响分析 本项目矿井涌水经污水管排放进入虎拜石水库,污水管将穿过麻炉线公路,采用下穿埋设的方式穿越道路,施工时道路一边施工,一边通行,通行道路宽度减小,对过往车辆产生一定影响,该道路交通流量较小,且随着施工结束,本项目对道路交通的影响较小。 二、运营期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一)露天开采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运行期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影响主要表现在场地植被的破坏,对场地及周围野生动物生存环境的破坏,对区域水土流失的影响。 (1)植被破坏 矿山露天开采植被破坏因素有开采过程中剥离物的堆存及人为活动等。采矿工程的剥离物临时堆放场会不同程度的破坏地表;采矿人员活动会践踏、破坏一定范围内植被,破坏地表原貌会影响植被正常生长,生长不良或死亡,对生态系统产生影响,其破坏影响的程度,视作业工作强度与时间长短不同而不同。 (2)对矿区野生动物生存环境的破坏 矿山开采使原有矿区自然环境面貌受到干扰与破坏,同时大区域内人群活动、设备噪声对野生动物栖息生存环境受到影响与破坏,对它们的栖息、活动、食物供给及繁殖造成一定的影响。 (3)开采过程造成的水土流失 运营期产生的剥离物占压土地资源,破坏了原有生态地貌,使其丧失了原有的水土保持功能。剥离物在堆放场堆存过程在雨水的冲刷下,如果不采取防护措施,就会产生水土流失,因此,必须采取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堆放场四周采用挡土墙和护坡,修建排水沟,以防止雨水对剥离物的冲刷。 (二)地下开采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运营期地下开采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引发地质灾害,随着采矿活动的深入,采空区会不断增大,矿床(矿层)顶板围岩应力分布受破坏,可能导致矿床(矿层)顶板有冒落、变形、垮塌出现,在矿区范围内的矿床(矿层),其埋深若不能达到安全深度,在此范围内开采,一旦形成采空区后,在其影响范围内,地表受到采空区顶板移动变形的影响较大,从而引发地裂缝、塌陷、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损毁土地。由于地质灾害呈现渐变性和突发性,随着时间变化出现破坏程度的加剧和空间的运移,一旦发生对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 本项目采用房柱法开采,部分矿柱不回收,部分回收的矿柱采用毛石混砼进行置换,且矿体厚度不大,矿山开采不会引起大的滑坡、地表沉陷等地质灾害,且矿区范围内主要为林地,地表沉陷对林地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在地表出现陡坡处和裂缝处的高大林木将产生歪斜或倾倒,受影响的林地主要分布在矿层浅部附近。矿山开采不会引发大面积的塌陷、地裂缝、滑坡等地质灾害,因此,地表塌陷对林地影响范围及程度是有限的。 矿山开采引起的水土流失变化的范围是有限的,主要集中在矿体浅部附近,矿山开采引起矿区范围内地表坡度的变化有限,加剧土壤侵蚀的范围也有限,所增加的水土流失量也是有限的。同时对矿区边界附近出现的裂缝经封填后对土壤的影响是较小的。 因此其矿山开采引起的破坏程度是有限的,本项目崩落面积均为轻度破坏。因此本项目地表沉陷不会导致生物量的减少。本项目的开采对评价区内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影响是可接受的。 (三)矿山服务期后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项目运营期满后,采矿活动形成的工业场地、裸露地表及废石临时堆场,如果采取措施不当或未采取防护措施,容易造成滑坡、水土流失等自然灾害。因此,矿山闭矿时,企业应对采矿造成的环境问题进行处理,以保护生态环境。对工业场地进行清理,拆除地面建筑;将废土场内表土用于矿区生态恢复,平整场地,种植当地常见林木。 本项目服务期满后将对矿区进行复垦,复垦区、复垦责任区面积均为损毁土地面积74.93hm2,包括已挖损损毁(历史遗留盗硐采坑)4.30hm2、拟挖损压占(露采和井工场地)损毁17.01hm2,预测塌陷区53.62hm2。通过复垦,将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矿区范围内耕地结构,完善农田灌溉设施、田间道路、生产道等配套工程,完善生态防护设施,土地质量更好,生产力更高。 (四)、运营期大气环境环境影响分析 项目露天开采废气主要为穿孔、爆破、开采、铲装过程产生的粉尘、运输道路起尘、装卸扬尘及矿区机械燃油废气、食堂油烟等;地下开采废气主要为工业场地地面运输过程产生的粉尘、运输道路起尘、装卸扬尘及矿区机械燃油废气、食堂油烟等。 (1)穿孔、爆破过程产生的粉尘 钻机穿孔、凿岩设备均采用带捕尘装置的设备和湿式凿岩,起尘量较小。本项目开采使用潜孔钻机,一般在钻机口附近的粉尘平均浓度约为300mg/m3,最高达1400mg/m3,项目设置吸尘设备,平均排放源强约3600mg/s,12.96kg/h。根据国家环保总局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执业资格登记管理办公室《火电教材》(2006年8月),矿山每次爆破相应产尘量约25g/m3矿石,则爆破粉尘产生量约为5t/a。 (2)开采粉尘 开采粉尘主要为液压铲剥离表层植被和采矿过程中产生的粉尘,此类粉尘只会在挖掘机运作时产生。参考《矿山粉尘的产尘强度和沉积量指标》并结合项目的实际情况,在干燥情况下,液压铲运作时粉尘产生量约为150mg/s·台。根据建设单位提供资料,本项目采用斗容2m3型液压铲2台,每天工作时间为5h,则开采粉尘产生量约3.2t/a。 (3)运输道路扬尘 地面粉尘覆盖率按0.2kg/m2计,本项目平均每天进出场地的重载车数量为30辆,运输进场,卸料后在生产车间装运成品砂石出场,车辆在厂区载重行驶约150m,要求厂区行驶速度为5km/h。经计算车辆在道路完全干燥的情况行驶时的动力起尘量为1.0284t/a。环评建议及时安排工人对厂区运输道路进行清扫,减少道路表面粉尘量,并对路面定时洒水,粉尘量可减少80%,道路运输扬尘排放量为0.2571t/a。 (4)装卸扬尘 本项目平均每天卸料、装货次数约为30次,总计60次,因此项目装卸粉尘产生量为0.003t/a。通过采取降尘措施后,场内装卸粉尘无组织排放量可降低70%以上,因此,项目装卸过程中无组织排放的粉尘量约为0.0015t/a。 (5)开采机械废气和机动车尾气 生产设备的运行和车辆运输产生的尾气,也是影响空气环境的污染物之一。开采机械和运输车辆使用柴油作能源,外排尾气中主要含有NOx、CO等污染物,尾气排放量与车型、车况和车辆数等有关。本项目设备和运输车辆少,运输量不大,外排尾气量小,且作业范围相对较大,周围扩散条件较好,机械尾气对周边大气环境影响轻微。 (6)食堂油烟 项目食堂共设灶头2个,食堂使用电能源,每天供应2餐,项目员工人数为40人,按每天供应40人/餐·次计,食堂油烟产生量较少,项目所在地不属于城市建成区,不执行油烟排放标准,食堂油烟引至室外排放。 4、运营期水环境影响分析 矿区露天开采时主要是生活用水、凿岩机及爆破用水、工业场地、矿区降尘用水、道路降尘用水、汽车清洗用水。矿区地下开采时主要是生活用水、工业场地、堆渣场降尘用水、井下防尘洒水、道路降尘用水、汽车清洗用水。生活污水经旱厕收集后用于农用地施肥,洗车废水、初期雨水经沉淀池沉淀后回用,不外排,矿井涌水经处理后部分回用,部分排入虎拜石水库,用于农灌,对水环境影响较小。 5、运营期声环境影响分析 项目运营期主要噪声源为厂区内来往的机动车行驶产生的交通噪声、钻孔设备与爆破等噪声。爆破噪声声级为75~90dB(A),钻孔设备噪声声级为85~90dB(A),进出厂区的车速较低,噪声强度在55~70dB(A)之间。 6、运营期固体废物影响分析 运行期固废主要是员工生活垃圾,采矿产生的土石方、机械使用产生的废机油及含油废物以及污水处理产生的沉泥。 (1)生活垃圾 本项目员工40人,根据《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城镇生活源产排污系数手册》按每人0.5kg/d的产生量,年工作日300天,生活垃圾产生量0.02t/d(6.0t/a)。生活垃圾经收集打包后,送往最近环卫垃圾收集点,待环卫工作人员运走处理。 (2)土石方 矿山露天开采土石方为3952m3,全部用于原民采遗留的Ⅳ、Ⅴ采坑复垦回填;矿山地下开采土石方为12.9万m3,堆放于堆渣场。 (3)废机油及含油废物 项目使用机械设备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废机油及含油废物,属于危险废物,代码900-217-08,产生量约0.1t/a。统一收集于危废暂存间(防渗处理,设置围堰)后委托有资质单位处理。 (4)污水处理设施底泥 本项目沉淀池有雨污水沉淀池、冲洗废水沉淀池、矿井涌水处理池等,估计产生的沉淀池底泥产生量为10t/a,定期清掏,清掏后堆放在弃土场,后期做绿化复垦用。 7、土壤环境影响分析 本项目为非金属矿露天开采项目,根据HJ964-2018附录A,本项目属于“采矿业”中的“其他”项,土壤环境影响评价项目类别为Ⅲ类,根据调查,建设项目所在地麻江县干燥度为1.8左右,常年地下水位平均埋深约5m,土壤pH值为6.5左右。根据HJ964-2018表1,本项目为不敏感。根据HJ964-2018表2,土壤环境影响评价项目类别为Ⅲ类,且不敏感的,可不开展土壤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