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黔东南州生态环境局!
实时天气:

设为首页|收藏此页|个人中心|无障碍|关怀版

写在绿水青山间的答卷——生态文明建设的剑河实践综述

发布时间:

字体:  访问量: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剑河县地处贵州省东部,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仰阿莎的发源地,全县总面积2180平方公里,辖11镇1乡1街道183个村(居)28万人。这里山清水秀,总长100多公里的清水江穿境而过,森林覆盖率达72.42%,素有“天然氧吧”之称;有“苗疆圣水”——剑河温泉,中国第11枚“金钉子”——八郎古生物化石群,贵州省面积最大、生物多样性保存最完好的百里原始阔叶林等。作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剑河县坚持厚植高质量发展生态底色,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美丽样板。

高位推动,齐抓共管

近年来,剑河县委、县政府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全面落实国发〔2024〕2号文件等文件精神,大力实施“生态立县”战略。成立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全县重点工作“一把手”工程, 狠抓环境治理、生态保护、生态修复等工作;印发《剑河县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实施方案》,明确重点任务和责任分工,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环保统筹、部门协作、全社会参与”的良好工作格局,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扎实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完善城乡污水处理厂建设,推进城乡生活污水治理;以“户分类、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模式推进城乡生活垃圾管理;创新农村改厕模式;强化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生态环境保护,开展清水江流域污染防治,落实“长江十年禁渔”;推进完善河湖长制、林长制;推行绿色生活方式,优化公共交通绿色化。抓好中央、省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各类督察交办问题整改有序推进。

生态立县,厚植底色

剑河县突出综合治理,着力建设山清水秀美丽剑河,先后获得“国家卫生县城”“国家水利风景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县”“全国森林康养试点基地”“仰阿莎国家森林公园”等荣誉。先后成立全国首个“碳汇与司法实践教育基地”、全省首个“司法碳汇助推乡村振兴实践基地”,颁布全州第一张林业碳票,成功举办2023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乡村振兴与生态文明”主题论坛剑河分论坛。2023年成功创建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着力于“防”,创“环境优”。通过狠抓污染防治攻坚,2023年剑河县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100%,在全省排名并列第一。6 个出入境断面水质均达到III类及以上水质标准,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优良率100%。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土壤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均为100%。

着力于“管”,创“生态绿”。通过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等加强空间管控,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利用、提升监测调查基础能力,国家重点保护陆生野生物种保护率>95%。2023年生态质量指数 (EQI) 为81.78,生态质量类型为“一类”,位列全州第一。

绿色发展,富民惠民

绿色生态是剑河最大财富、最大优势、最大品牌。剑河县委、县政府立足生态本底,用新质生产力绘制发展新图景。

打好“生态牌”,发展特色现代山地农业。着力构建以食用菌为主导产业,生态渔业、中药材作为辅助产业的“一主两辅”特色产业,同步发展生态畜禽、林下蜂等多种业态并存的强县富民产业体系。目前剑河获得有机农产品认证7个、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4个、“绿色产品”认证5个品种,“一林多效”目标正在实现,2023年贵州省首个碳汇交易运营中心在剑河授牌成立,林业“碳汇+”步入发展轨道。

念好“山字经”,推动生态产业接二连三。用好山地资源,围绕“打造健康医药、特色食品加工和林产林化三个十亿级以上产业集群”目标,依托“科技特派团”等力量,在产业规模化、科技化、链条化上下功夫。2023年建成全省最大中药配方颗粒生产线,健康医药产业产值突破2.42亿元,占工业总产值比重 35.3%以上,形成独具剑河地域特色的产业发展格局。

传承“三大文化”,构建全域旅游发展格局。依托红色文化、仰阿莎文化和古生物文化,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打响剑河温泉特色康养、仰阿莎生态文化、红色文化旅游品牌,形成“旅游一业突破、引领多业融合”的全域旅游发展格局,成功创建剑河温泉文化旅游国家4A级旅游景区,逐步实现“打造国内外知名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的战略定位。

展望未来,剑河县将以生态创建工作为契机,坚持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并进、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环境管理约束与激励并举,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持续改善全县生态环境质量,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以发展新质生产力助推剑河高质量发展,将剑河建设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环境示范区,让“生态文明名片”成为剑河县转型发展的新品牌、创新发展的新亮点、跨越发展的新标志,助推“美丽中国”建设!